<big id="lf9td"><var id="lf9td"><delect id="lf9td"></delect></var></big>
<video id="lf9td"></video>

<thead id="lf9td"><var id="lf9td"><delect id="lf9td"></delect></var></thead>
          <big id="lf9td"></big>

          <dfn id="lf9td"></dfn>

          <thead id="lf9td"><font id="lf9td"><cite id="lf9td"></cite></font></thead>
          您現在的位置:大連市企業聯合會 > 宋志平:努力建設制造強國

          宋志平:努力建設制造強國
          2023-01-13 15:29:57   來源:   點擊:

             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推進新型工業化,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航天強國、交通強國、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。

              這為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擘畫了藍圖,也為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。圍繞“努力建設制造強國”,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觀點。

              1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優勢

              一是規模巨大。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。2021年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31.4萬億元,占全球比重近30%。據統計,2022年前三季度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.2%,占GDP比重的28.1%。

              雖然前幾年我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,但這段時間又在恢復。制造業還是我們的“根”。這些數字說明我們制造業的規模很大,并且還在快速發展。

              二是門類齊全。我國目前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,在 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,有四成以上產量位居世界第一。相比越南等有些國家,中國在工業門類、產業配套等方面都是最齊全的,產業體系也最完整。

              三是發展迅猛。這些年,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日益加快,技術創新成果涌現,成為經濟新的增長極。

              2022年前三季度,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.5%,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.6個百分點。這也說明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。

              四是性價比高。對比印度、越南等國家和地區,我們仍具有綜合成本低的優勢,產品的性價比在國際上富有競爭力。

              舉例來說,30年前我國的優質水泥裝備主要是靠進口,但現在跨國公司也從中國建材購買成套水泥裝備,因為質量好、價格低、性價比高。 

              可以說,這些年中國制造業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,積累了發展優勢,具備了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條件。

              2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意義

             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,是立國之本、強國之基。制造業實力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效益息息相關。

              當年的德國和日本,服務業不如美國發達,當時美國三產占GDP的80%,但德國三產占比不足70%,在這方面德國也頗受詬病,被指制造業很發達,而服務業卻跟不上。

              對此,德國原總理默克爾曾和英國原首相布萊爾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:“至少我們德國還在造東西?!闭菓{著強大的制造業,德國才能度過歐洲債務危機。

              我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中國必須搞實體經濟,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。一定要把我國制造業搞上去,把實體經濟搞上去。著力發展制造業,應考慮以下幾方面:

              一是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基礎?,F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制造業的引領和支撐。制造業價值鏈長、關聯性強、帶動力大,為農業、服務業提供原料、設備、動力和技術保障,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現代農業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。

              可以說,二產的利潤絕大多數來源于制造業,二產也是三產的根,如果沒有二產、沒有制造業,就不存在制造服務業;如果沒有二產,三產也會受到很大的打擊。因此我們要把制造業做好,中國才有一個強大的經濟基礎。

              二是國際貿易平衡的保障。我國資源和能源面臨新的形勢,大宗原燃材料不少靠進口,那用什么去平衡這些外匯?只有用強大的制造業和海量的制造產品,不斷增強我國出口創匯和外匯儲備的能力,調節國際收支及國際清償的能力。通過強大的制造業,有效促進貿易平衡,發展制造業也是符合我國實際的根本需要。

              三是雙循環市場的需要。我國有14億人口,既是一個消費大國,也是一個出口大國,需求潛力很大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產品能夠完全滿足中國的需求,而中國可以供應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?,F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的長期戰略。

              國際市場需要我們的產品,國內自身也需要很多產品,尤其是高質量的產品。這個市場體系實際上要靠大力發展制造業,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才能得以鞏固。

              四是增加就業的保證。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,在發展過程中對安置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,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。我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占比近兩成,為18.1%。

              另外,我們要看到制造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聯動,像交通運輸、電信等行業都是由制造業拉動的。

              從這個層面來講,制造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制造服務業等服務業在拓寬就業渠道、滿足就業需求等方面的貢獻。由此看出,制造業是我國增加就業的一個基礎,必須堅定不移發展強大的制造業。

              3如何建設制造強國

              一是保持制造業的相對穩定

              從全球主要經濟體和產業演變規律看,全球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。

              近年來,中國的服務業比重也有了很大提升,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了制造業,要讓制造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相對穩定的比例。

              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“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”,部分省份明確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%以上。

              美國在金融危機后強調要“回歸實業”,歐洲在主權危機后提出“再工業化”,日本提出“去空心化”等等,都是想重振制造業。中國現在有這樣雄厚的基礎,下一步還是要把制造業作為重中之重,將制造業比重穩定在合理區間。

              這并不是片面追求制造業規模上的增長,而是更加注重制造業發展質量上的提升,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

              二是加大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

              中國要做好制造業,創新是第一動力。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,部分領域已經從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,甚至“領跑”,不能再簡單地靠模仿創新,而要加大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。

              針對目前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存在“卡脖子”的問題,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,同時推動集成創新,把各種創新要素集成起來,加快創新速度。

              自主創新需要基礎科學的研究,集成創新需要應用科學的研究。

              我們要加大實驗室的建設,也要強化產學研的合作。像中國建材旗下的凱盛集團這些年相繼推出0.12毫米的超薄電子玻璃和能夠實現連續90萬次彎折不破損的超薄柔性玻璃,打破西方國家的壟斷,就得益于它擁有國際一流的玻璃實驗室。

              在結構調整上,我們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,再進入高端?,F在部分產業已進入中高端,也有一些產業進入高端。像新能源產業,包括電動車、動力電池,其實已經走在了前列。未來我們還要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,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。

              三是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

             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,推動制造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。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、現代農業深度融合。這些指明了制造業轉型的方向。

              我國制造業企業要加快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服務化的四化轉型。過去我在企業提出企業的四化轉型,今天看也是不謀而合。

              推進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。這幾年我們制造業快速發展,大部分處于中高端水平,現在正向著高端挺進。在戰略上,要鞏固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。在戰術上,要有效調整產品戰略。

              一方面,加大中高端、高端產品的制造數量,不斷提升制造水平和產品附加值;另一方面,減少在中低端、低端產品的比重。

              智能化的普及有利于我國制造業進行中高端升級。智能化不僅使企業減少了用工、降低了成本,關鍵還能提高作業精準度、提升產品質量、優化生產效率,追求“精準、精密、精致”。比如機床加工能力,以前我們講五軸機床、七軸機床,現在是九軸機床。 

              綠色化是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。我國提出“3060”雙碳目標,將引發各個產業的變革,促進企業的轉型和結構調整。

              我國制造業面臨著挑戰,現在工業生產線大多是中高碳的技術,進行改造需要大量成本;但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變化中潛在的巨大商機。

              制造業企業首先要從現有的生產入手,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,做到節能減排,節約能源其實也等于生產能源;其次要進行大量的能源替代,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。未來制造業必須走低碳化的發展道路。

              服務化是增加服務要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比重,由單純提供產品和設備,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系統解決方案轉變,實現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的重構。

              目前我國不少制造業存在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,從生產型制造轉向服務型制造,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。

              制造業強,企業必須強?,F在我國有145家世界500強企業,其中工業企業有73家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規模實現翻番,已培育4萬多家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。

              未來我們要加快建設更多的產品卓越、品牌卓著、創新領先、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和專精特新的小巨人、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企業。

              不管是世界一流還是專精特新,都是突出企業的技術、質量、管理、效益,其核心都是專業主義和長期主義。

              也就是說,要腳踏實地、夯實根基,心無旁鶩地做強主業,并且要長期做下去,把企業打造成行業龍頭或細分領域里的頭部企業。

              四是強化企業管理

              制造業有幾點很關鍵,一是產品能造出來,二是要能有規模地造,三是合格率要高,四是成本要低。

              這之中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。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,是做企業的基本功。做企業,如果管理做不好,即使有再好的技術和再新的商業模式,產品質量上不去、成本下不來、服務做不好,照樣可能會出問題。

              好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。我之前去寧德時代,它的極限制造讓我印象深刻。

              寧德時代擁有行業領先的智能制造系統,平均每1.7秒鐘產出一個電芯,兩分半鐘產出一個電池包,這么大規模的生產,必須保證它的電池不能過熱、不能燃燒爆炸。寧德時代通過超過3600個質量控制點,力求將產品缺陷率從ppm(百萬分之一)級別優化到ppb(十億分之一)級別。

              濰柴動力是山東濰坊一家做內燃機的公司,我去看了以后也是很受觸動。濰柴動力柴油機的熱效率超過52%,是全球最高的。再有,它創立了一整套WOS管理體系。除了過硬的技術,濰柴動力還非常重視弘揚工匠精神,公司的首席技師就是一名大國工匠。

              現在講大國重器比較多,要做大國重器必須要有大國工匠。我常講,其實企業里需要三種人,一是有企業家精神的帶頭人,二是有科學家精神的技術人員,三是有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,三者缺一不可。

              今天企業要想把產品做到極致,不光需要一流的技術和智能化設備,還需要一流的管理和工匠精神。只有把管理做好,并依靠一支強大的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隊伍,才能夠把企業做好。

              在管理中要重視三精管理,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。三精管理是我在企業帶領大家長年實踐和總結的成果,主要內容是組織精健化、管理精細化和經營精益化,這兩年又進一步歸納成現在的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?,F在,三精管理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得以采用和推廣。

              五是重視品牌建設

              改革開放初期,我們曾用市場換資本、用市場換技術,迎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?,F在市場的核心是品牌。這些年我國企業在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不少成績,但在國際競爭中還有待進一步提升。

              酒香也怕巷子深,今天企業必須重視品牌工作,產品質量再好,還要在品牌上下大功夫,特別要提倡自主品牌的建設。

              據統計,我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50%,這具有標志性的意義。過去我國的汽車廠基本都經歷過合資和打洋品牌的階段,雖然絕大多數汽車是在中國造的,但街上看到的是萬國汽車品牌。

              在新能源車這一輪,中國實現了彎道超車。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量明顯,今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有望達650萬輛,滲透率超30%,明年預測能銷售900萬輛?,F在中國的電動車無論在設計還是質量上都可圈可點,電池、電機、電控這幾個核心環節技術都很過關,在品牌建設上要加快實現國產化。

              近年來很多國產品牌正在迅速地崛起。像家電行業基本實現自主品牌化,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講,讓世界愛上中國造,這次在卡塔爾世界杯中就用了4萬多臺格力空調。

              還有像安踏這家公司,過去是代工做鞋的,后來轉型成為有自主品牌的公司,這次冬奧會安踏的產品非常亮眼,品牌效應突出。目前安踏在國內的營收已經超過其他國際知名品牌。

              40年前,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,我們的產品質量和管理確實有差距,但今天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有領先優勢。下一輪在建設制造強國的過程中,我們一定要把自主品牌做起來。

              我們要樹立對國產品牌的自信心,加大自主品牌的投入,積極打造世界一流的品牌,講好中國企業自己的故事,增強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,成為真正的品牌強國。

              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化和邁進,是從事制造業的每個企業和每位員工的一份責任。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,我們一定要努力建設制造強國,全力以赴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。

          來源:企業管理雜志


          上一篇:朱宏任:邁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努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
          下一篇:張維迎:只有最具創造力的人愿意做生意,經濟發展才有希望

          亚洲成av人电影在线无码